2021-02-15 14:51:00

2021年2月3日下午,我校0638太阳集团于我校(石牌校区)文科楼负一层政行系办公室成功举办了0638太阳集团寒假研学系列活动的第三场活动

华南师大MPA教育中心项目主任颜海娜副教授主持了此次会议,莅临本次活动的嘉宾还有我校0638太阳集团副院长万晓宏教授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胡汝为副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刘红波副教授,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刘汝青副教授,0638太阳集团刘劲宇、于刚强、鄢波、熊彩、吴杰等老师。本次分享会于线上线下同时开展,部分嘉宾和同学通过腾讯会议平台线上参与,形式新颖,互动效果良好。

3-1.jpg 

同学分享

会议第一项议程,0638太阳集团2019级研究生马思琦同学、2020级研究生吴婧仪同学分别向与会成员分享了自己对于《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一书的阅读心得。

首先进行分享的是马思琦同学,她以《当白衣天使来敲门,我为何会把“身体”交给她?》为题,从简介、写作手法、内容梳理和总结四个版块展开,分享了自身对书本的阅读感悟。在简要介绍书本作者杨念群教授之后,马思琦同学对书本的题目进行了解读,她指出,“再造‘病人’中的‘病人’被打上引号,近代‘病人’不仅承担罹患疾病的原始生物含义,也承担了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形成的思想和制度的内涵。”她认为本书力求在一种“情境化写作”的状态中,充分展示近代政治演变与传统医疗因素之间复杂的互动博弈关系。在谈及本书写作手法时,她将其总结为叙事手法和隐喻的修辞手法。

在内容梳理板块,她首先对本书框架进行了分析,对本书内容选取的背景、医疗理念与医疗模式进行了介绍。随后,她以四个问题为脉络对书本主要内容进行介绍:

3-3.jpg 

从背景——过程——原因——结果的逻辑出发,她对每个问题都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与回应,整体归纳概括了书本的要点。

最后,她总结道:本书在一种情境化写作的状态中,充分展示传统医疗因素与近现代医疗因素之间复杂的互动博弈关系为:第一,观念:修复身体与拯救灵魂的关系;第二,医疗观念:治疗VS预防,个人救护VS集体防疫;第三,职业:旧行当VS西医,中医(西医化)VS西医(本土化);第四,对待西医的态度:恐惧—接纳—主流(中西医融合)。“讲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回应分享的主题“当白衣天使来敲门,我为何会将‘身体’交给她?”

 

第二位进行分享的是吴婧仪同学。为什么一部医疗史也是一部政治史吴婧仪同学围绕该问题,着重对本书结论部分进行介绍。她根据作者在书中给出的解释展开分析,指出作者选取的是“中西医冲突融合的一段历史”,其背后体现的是“中国文化制度、政治与西方文化制度、政治的冲突融合”,并通过对书中三个关键概念的复杂关系的解读,进一步阐释该问题。

首先是现代帝国的殖民品格。作者认为殖民帝国有近现代之分,并从历史背景入手分析其成因,指出现代帝国的殖民品格在“现代意识形态”支撑下呈现出扩张型的特征。吴婧仪同学通过西方节日的传入催生我国“传统节日”这一称谓的事例,帮助同学们理解作者关于外部文化入侵“可以引起地方自身存在的确认”的观点。

其次是“地方性”的确认和重构。“地方”与“空间”这组概念,作者由启蒙思想家对两者的理解切入。吴婧仪同学充分利用本书实例与说明并举的特征,紧密联系文本,助力阅读理解。通过实例,分析医疗空间对人们生活细节的“覆盖”,并得出“空间的延展性,体现的其实是帝国空间渗透的暴力性”的结论。

再次是“现代传统”的实践作用。她指出,地方在被感知的同时,也被空间所重新建构,而这正是构建现代传统的主要方式之一。她通过“现代传统”与“前现代”传统的区别,以及书中对现代传统构建过程的举例,进一步说明“现代传统”的内涵。

“本书看似是在讲医疗史,但在政治学学生的眼中,它一直落脚在现代中国的构建当中,落脚在政治学中”,吴婧仪同学总结道,本书从身体的角度切入政治学,具有深刻隐喻,写作手法生动,视角独特,区别于传统政治研究,具有新鲜感。此外,作者对于史料、理论资源和研究方法的运用都值得我们学习。

 

嘉宾分享

 刘红波老师延展探讨了“政治史的书写”这一话题。他按照“点线面体”的思路分析本书的书写逻辑,指出本书由医疗史这一切口进入,深入探讨了社会文化的变迁,并展现了宏大的历史背景。从本书参考文献来看,其主要来自于史料以及社会学领域,对于政治学文献的探讨则相对较少。

“本书针对社会文化有较为深入的探讨,此外,它的贡献还在于将这一话题抛出来,以供政治学者跟进研究”,老师如是总结。

胡汝为老师从阅读本书的心得,书中与公共管理相关的要点内容,以及做交叉学科的思想三个方面与大家分享。

一是聚焦于公医制度,老师指出从本书提到的东北防疫典例中可以看到,今天的做法与之一脉相承,“现行防控模式的形成,一定是有其经验性基础的”,西医虽然是以技术标准量化为基础的科学,但同样也是经验性科学,这一特征在公共卫生领域表现得更为明显。

二是关于社会服务理念。老师以“为什么许多国家发展现代医疗体系都要链接到社区呢?”这一问题为引,指出最终要实现医改,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一定要回归社区,在社区提供高质量、同质化的医疗服务,使之成为人们第一和最终的就医场所。

三是有关“兰安生模式”。区别于针对个体治疗技术的临床医学,兰安生推动了社区医疗发展,这是预防医学在中国的起源。老师认为,群体的健康和疾病问题,一定要结合到居民区里研究。此外,老师还向同学们介绍了洛克菲勒基金会,鼓励交叉学科人员申请。

最后,老师补充了“患者的政治”和“医生的政治”两个概念,助力分析医患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刘汝青老师则提出了阅读过程中的两处困惑,一是老师认为作者将医疗史和公共卫生史糅合在一起叙述,并未讲得十分清晰。对此,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医改中的“四梁八柱”,“四梁”中包含有医疗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可看出两者互有关联,但并非同一体系。二是本书对于“群体”和“个体”的概念界定,与现代医学的一致性不足。

“人和环境的互动形成一个整体”,老师认为,环境必然会对健康产生影响,因此在现代医学进入中国并本土化的过程中,需要同时考虑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文化对现代医学在中国本土的构建影响很大”,针对这一观点,老师结合中国“由上到下”的防疫体系进行说明,指出“民主集中制”下我国较强的社会动员能力,既是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也在本质上体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智慧”。

此外,老师引用《三国志》、《汉书》等记载证明了“我们国家在历史早期就已有防疫大局观”。老师概述了我国公共卫生工作方针从建国至今做的三次调整,简要分析其中的“变”与“不变”,助力同学们理解国家公共卫生工作有关理念。

刘劲宇老师旨在从方法论的角度,对两位同学的分享作进一步补充。他指出,作者强调了“叙事手法”的运用和情景化写作的状态,由此我们将产生四个问题:作者在“干什么”,他是“怎么做的”,其“目的与目标到底是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发”?为回应上述问题,并详细解析方法论,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分章节的“通用”解读框架,包括提炼主题,展现叙事主线,把握核心观点,领会批判与反思的要点四个部分。接着,老师运用该读书方法对本书导言进行解析,指出导言具有“破题”的重要功能,并以本书为例分析,帮助同学们在面对关键词众多的学术著作时,能更有效地领会其主旨。“作者从感性肉身出发,理解中西医冲突”,老师结合文本,解析作者关于中西医冲突问题的理论探讨,并指出作者对政治史书写本身也具有反思和对话。在此基础上,老师阐释了“再造‘病人’”的多重寓意和“空间”的概念内涵。通过“破题”,可以加深对本书的基本内容、理论对话和方法这三条主线的把握。随后,老师点出可以对研究背景、研究取向、研究视角和叙事结构进行结构化的理解,以把握核心观点,继而产生启发。

最后,老师聚焦于对“叙事研究”本身的理解,指出其首先展现了文学的社会关怀,再由此形成一种社会研究的范式,并结合本书说明“叙事研究”的思路。文学手法的社会研究运用,为研究者打开了一种可能的探索路径。

 

互动问答

在问答环节,同学们围绕书本内容,就中西医的博弈与中医发展同与会老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于中西医博弈中中医日渐式微的结果,有同学提出“这种结果是否是政治、社会观念“西化”的一种反映,还是说接受西医是现代医疗体系构建的必然选择?”的疑问。对于当前中医“存在感”不足的问题,有同学也提出了中医如何让大众“看得见”的疑问。与会嘉宾对同学们的问题都进行了系统的回应,从方法论、社会现象等方面由浅入深的进行了解答。会议气氛热烈,线上互动频繁。

 3-5.jpg

 

在会议的最后,万晓宏老师进行了总结。他首先分享了对本次活动的感受。第一,本书的写作方法非常独特,通过传教士传教不成改西医等故事展开,令人印象深刻;第二,本书内涵丰富,不仅是一部医疗史,还是一部社会史、文化史,甚至有政治史的隐喻;第三,西方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的积极影响:一是推动了医学现代化,二是推动了中国大学近代化和现代化的进程。随后,他对与会嘉宾的参与表达了衷心地感谢。最后,他鼓励同学们多多参与寒假研学等活动,努力提升自身。

3-6.jpg

 

寒假研学齐参与

政管师生共成长

让我们共同期待

0638太阳集团寒假研学系列活动

的精彩后续吧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