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6日,首届“跨境治理与公共政策”学术研讨会在我院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由我院主办,广东省社科研究基地“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与社会融合研究中心”、我校“粤港澳大湾区跨域治理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与0638太阳集团“大湾区跨境治理研学创新党支部”联合承办,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参与协办,获得《学术研究》、《学术论坛》、《青年探索》等多家学术单位支持。来自中山大学、香港中联办深圳培训调研中心、中国法学会港澳基本法研究会等十余家单位的公共管理学界知名专家学者莅临本次会议,总计300余名师生到场参会。
(主论坛会场)
研讨会开幕式由我院党委书记许益锋研究员主持,我院院长胡中锋教授致欢迎辞。随后,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的陈瑞莲教授为大会致辞,为研讨会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她指出,“跨境治理与公共政策”学术研讨会的主题非常好,既契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现实需求,又有助于拓展和深化我国区域治理的理论研究;希望0638太阳集团跨域治理研究团队以此为契机,把“跨境治理与公共政策”学术研讨会办成系列会议,为我国“一国两制”下的跨境治理实践提供更有力的智力支持。
(许益锋书记主持)
(胡中锋院长致辞)
(陈瑞莲教授致辞)
开幕式后,9位专家学者从跨境治理的不同角度发表了内容丰富的主旨演讲。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黎熙元教授分享了其社科重大课题的阶段性成果,从“粤港澳大湾区居民的跨境流动与生活方式”这一角度切入,展示跨境流动的现状以及跨境流动的两种模式,并提出针对性对策。
香港中联办深圳培训调研中心靳环宇教授围绕“粤港澳大湾区跨境治理的新突破与新方向”的主题,对最新的香港北部都会区规划进行分析解读,结合跨境治理现状介绍了北部都会区规划对香港发展转型的影响,并深入分析了中央发挥的主导作用。
中国法学会港澳基本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咏华围绕粤港澳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这一主题开展演讲,对当前三地青少年交流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打造新阵地、培育新主体、探索新方式、建立新机制和拓展新空间这五条优化粤港澳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工作的新路径。
广东省社科院现代化研究所邓智平研究员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政策实践与发展”这一热点议题,指出粤港澳三地的科创合作要从过去的“前店后厂”模式过渡到“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要内容的高层次合作”的轨道上来,归纳了广东目前在科技强省建设中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对策建议。
0638太阳集团副院长杨爱平教授对粤港澳大湾区跨境治理的政治逻辑、制度框架展开了探讨,归纳整理出大湾区跨境治理的政治逻辑需要完成的六大使命以及三大转变,并指出大湾区跨境治理需要构建起“中央政府主导的包容性协作治理体系”的制度框架。
来自港澳地区的四位专业学者则以线上交流的方式发表了主题演讲。
澳门理工学院鄞益奋副教授围绕着横琴开发中的政府间关系这一议题,从纵向、横向、斜向三方面厘清政府间的关系,分析了当下横琴开发过程中政府间关系存在的自我协调较为疲弱等问题,并引入网络状治理、包容性治理等概念,为改善横琴开发中的政府间关系提供方法借鉴。
澳门大学助理教授陈建新老师针对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养老政策现况进行分析,向我们展示了跨境养老相关的概念、研究状况和方法,并对粤港澳三地长者跨境养老的现况进行讨论,为促进大湾区跨境养老提供了启发性意见。
港专学院助理总监、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叶振东博士围绕“鼓励粤港澳青年融入大湾区的首要配套”主题,指出应该让三地青年共享成果,并从创业、就业、学业三方面,基本差异、关键节点、政策建议三个内容入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最后,他富有情怀地说道:“我们要让大湾区的年青人们,不只看到好的一面,更重要看到真的一面。”
最后,大湾区教育融合发展智库陈锦云主席发表题为“大湾区框架下的粤港科教合作”的主旨演讲,分享了香港高等教育循序渐进、不断地融入内地发展的最新进展,提出香港高校融入内地遇到的问题和双向冲击,并对教育融合的未来提出美好愿景。
下午会议分“论文研讨”和“实务部门圆桌论坛”两个平行分论坛进行。论文研讨分教师组和研究生组同时进行,与会专家学者和研究生主要从大湾区跨境治理中的移民、养老、教育、公务员交流、青年发展等领域,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并得到与会学术期刊编辑们的精彩点评。
其中教师组(一)的赵敏教授分享了题为“粤港澳大湾区基础教育协同发展:内涵、现状与进路”的研究,龙君伟教授分享了题为“香港中小学办学团体教育传递的价值观:特征、影响和共融”的研究,吴巧瑜教授围绕着“第三方治理: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组织跨域协作治理研究 ——以 Y 青年总会为例”的论文展开了分享,张伟坤副教授对题为“共生视域下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学科共同体:理论基础与实践转向”的研究进行了分享,来自珠海复旦创新研究院的徐劲飞研究员分享了“基于熵权法的粤港澳大湾区社会工作服务评价体系研究”的论文,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的郭小敏博士分享了题为“进入、适应与逗留:以粤港澳大湾区的跨境迁移为例”的研究。
在教师组(二)中,华师0638太阳集团的李阳琇副教授对题为“基于扎根理论的澳门增强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实施路径”的研究展开了分享,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的方木欢副研究员聚焦“权能双赋:大湾区港澳青创扶持政策实施路径及推进策略”的论题进行探讨,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的霍伟东副研究员分享了题为“后物质主义转向?香港民众国家认同的变迁机制及其政策启示”的研究,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的博士后冯泽华分享了题为“粤港澳大湾区公共产品协同供给的立法进路”的研究,华师文学院的徐志武副研究员对“内地新型主流媒体对增强港澳在粤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影响研究”展开了探讨,傅承哲老师分享了题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发展政策的融合效应评估机制及其优化策略——基于行为公共政策视角”的研究,广东理工学院标准化与质量发展研究院的陈洪超老师分享了“团体标准治理与区域协同发展——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的研究。
(教师组论文研讨分论坛现场)
研究生组的论文研讨也同样丰富而精彩。在研究生组(一)中,来自暨大管院的研究生薛宇君分享了题为“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培养质量:概念内涵与评估体系”的研究,华师0638太阳集团的研究生彭维英对“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在香港官立中学课程网中的影响力分析”展开了分享,邵文丽对“整体政府”视域下澳门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研究展开了分享,郑晓云聚焦“从集聚到集群: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问题与路向”展开了探讨,华师政管本科生黄伟俊分享了题为“香港民众政治心态的变化与发现——基于 HKPSSD 数据的实证分析”的研究,华师政管硕士生孙若楠分享了题为“回归以来澳门教青局自我形象建构:基于澳门年鉴的话语分析”的研究。
研究生组(二)的学术探讨氛围也非常浓厚,其中来自华师政管的研究生钟悦颖对欧洲“领域合作”组织对粤港澳大湾区跨境治理的启示展开了探讨,林政分享了题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制度创新:现状与路向”的研究,周品仪分享了题为“政策驱动之中国城际关系嬗变的三阶段模式——以广深两地城际关系互动为例”的研究,黄天对“从实习交流到挂职交流:香港公务员赴内地交流的历史与路向”的论文进行了分享,华师政管本科生王露寒对题为“数据赋能水环境跨部门协同治理的广州经验及对澳门的启示”的研究展开了分享,本科生俞如意分享了题为“粤港澳大湾区流动人口社会保护困境与治理研究——基于 SPI 理论视角”的研究。
(研究生组论文研讨分论坛现场)
实务部门圆桌论坛是本次研讨会的创新和亮点,分两场同时进行。第一组以“大湾区青年发展”为主题,多位行业专家就大湾区青年发展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讨论了港澳青年与内地青年在观念、行为等方面的差异,提出了如何促进大湾区青年融合发展的诸多建议。讨论过程气氛轻松热烈,内容翔实,展现了参会代表的学识与风采。
(实务部门圆桌论坛第一组嘉宾开展轻松热烈的交流)
第二组以“大湾区规则对接与机制衔接”为主题展开讨论,由杨爱平副院长主持,与会嘉宾就跨境治理中的劳动关系机制衔接、港珠澳大桥建设中的软联通、湾区标准化治理等领域,以及前海与南沙两个合作区建设中的规则对接与机制衔接问题,进行了见解独到的讨论,提出了基于湾区共识和湾区所需的渐进式改革建议。
(实务部门圆桌论坛第二组嘉宾进行充分交流)
最后,所有参会人员共聚第二演讲厅进行会议闭幕式。杨爱平副院长作会议总结,感谢与会人员的充分交流,期望通过本次论坛能进一步促进跨境治理与公共治理领域的学术交流。首届“跨境治理与公共政策”学术研讨会,由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杨爱平教授组织发起,依托0638太阳集团多个涉大湾区跨境治理研究的国家级重大、重点和一般项目的学术支撑,整合了学院的研究资源和力量,彰显了0638太阳集团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特色和成效,得到了与会嘉宾和专家学者的广泛好评。